疏水层析填料在重组蛋白纯化中的应用
疏水作用层析(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, HIC) 是蛋白质纯化技术体系中极具价值的一种分离手段。早在 1948 年,Tiselius 就提出了利用疏水相互作用进行分离的概念。与依赖分子电荷差异的离子交换层析不同,疏水层析利用蛋白质表面疏水结构差异实现分离——在高盐环境中,疏水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增强,从而促进蛋白质与填料表面的结合。
在重组蛋白生产中,宿主细胞蛋白等杂质通常亲水性更强,而目标蛋白可能含有天然疏水结构域(如抗体的恒定区)。这种物性差异赋予疏水层析在去除特定杂质方面的天然优势。更重要的是,HIC 在工艺流程中的应用十分灵活——既可在高盐条件下作为捕获步骤,也可在中盐条件下作为中度纯化,也常用于在缓冲液条件稍作调整后与离子交换层析组合,实现精纯目的。
疏水作用层析的基本纯化模式
疏水作用层析常见的操作模式包括结合–洗脱模式和流穿模式。
• 结合–洗脱模式:工艺步骤通常包括平衡、上样、清洗、洗脱和再生。一般在高盐条件下将样品上柱,高盐环境可增强蛋白质表面疏水基团与填料的相互作用,使目标分子结合在介质上。上样及清洗后,通过逐步降低洗脱液中的盐浓度,依结合力强弱依次洗脱不同分子,从而实现分离纯化。
• 流穿模式:选择疏水性较强的填料,并在上样时不添加盐或仅添加低浓度盐,使目标蛋白与填料几乎不发生疏水作用,直接流出,而疏水性较强的杂质被填料保留,实现杂质去除。
疏水填料配基种类及其强弱应用介绍

Table 1. 疏水填料强弱应用介绍

疏水层析介质疏水性强弱对比表

注:填料的疏水性不仅取决于配基种类,还会受到配基密度及基质性质等因素的影响,从而改变其实际疏水强度。
重组蛋白纯化中使用疏水作用层析(HIC)的核心优势
独特机制带来的选择性
• 基于疏水表面差异的分离:在高盐(如 1.0~2.0M硫酸铵等盐)条件下,疏水基团的溶剂化被削弱,蛋白更倾向与填料的疏水配基(苯基、丁基、辛基等)发生可逆结合;随后通过降低盐浓度(或加入温和添加剂)使蛋白依结合强弱顺序洗脱。
• 可有效区分电荷相近但疏水性不同的分子:(例如与目标蛋白等电点接近的 HCP)。这点与依赖电荷差异的离子交换形成互补。
• 温和洗脱,保留活性:通过降盐梯度洗脱,无需极端pH或高比例有机相(对比:RPC需高浓度有机试剂),最大限度保留蛋白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。
关键应用优势
• 特定杂质的高效去除
○ 宿主蛋白(HCP):疏水性较强者在高盐下结合更紧,可被选择性去除。
○ 聚集体:因疏水表面积更大,优先被吸附,洗脱晚于单体,有助于样品聚体含量控制。
○ 内毒素与核酸:在合适盐种类与缓冲条件下,HIC可一定程度降低其共洗脱,但通常需与AEX流穿/TFF联合使用以达到去除标准。
• 良好的工艺衔接与通量
○ 与离子交换/盐析无缝衔接:高盐样品或经硫酸铵沉淀处理后的样品,可在调至目标盐浓度且样品澄清(0.22μm过滤)的前提下直接上柱,减少脱盐/换液环节(是否免TFF视黏度/导电度窗口而定)。
○ 高通量友好:高刚性疏水填料(如Diamond Phenyl)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,可在较高线速度下运行,并可通过多柱切换/并联提升产能与设备利用率。
应用案例介绍
案例一:某重组疫苗疏水步骤纯化
• 介质:Diamond Butyl Mustang
• 样品:经复合模式层析捕获洗脱后样品
• 流动相1:高盐Buffer,pH7.0
• 流动相2:低盐Buffer,pH7.0
• 再生:超纯水

Fig.1 某重组疫苗疏水步骤纯化层析及电泳图
实验结果
疏水层析后SEC纯度提高3%以上。
案例二:某重组蛋白疏水层析纯化
• 层析柱:BXK16/20 10cm bed height, CV=20mL
• 介质:Phenyl Bestrose 6 Fast Flow (high sub)
• 样品:酵母培养上清,加入0.5M硫酸铵
• 样品体积:450ml (22.5 c.v.)
• 流速:300cm/h (loading) 60cm/h (elution)

Fig.2 某重组蛋白疏水纯化层析图谱
案例三:某重组蛋白疏水层析应用
• 介质:Phenyl Bestrose 6 Fast Flow (high sub)
• 样品: 用0.22μm滤膜过滤后
• 流动相1:高盐Buffer pH7.2
• 流动相2:低盐Buffer pH7.2

Fig.3 某重组蛋白疏水步骤纯化层析及电泳图
HIC技术参数优化关键点
配基选择
• 短链烷基配基(丁基、丁硫基等):
疏水性较弱,适合疏水性较强或稳定性较差的蛋白,避免结合过强导致洗脱困难或活性下降。
• 长链烷基配基(辛基等):疏水性中等偏强,适合疏水性中等的蛋白,通过增强结合力提高分离效率。
• 芳香族配基(苯基等):疏水性最强,除疏水作用外,还可能参与π–π相互作用,对疏水性较弱、易流穿的蛋白尤其有效。
盐的种类与浓度
• 促结合盐选择(Hofmeister 序列由强到弱):硫酸铵 > 硫酸钠 > 氯化钠
• 常用浓度:
○ 上样/平衡:1.0~1.5M硫酸铵(部分工艺可用至2.0M增强结合)。
○ 洗脱:线性降盐或阶梯降盐浓度至接近0M。
注意:盐浓度过高会增加溶液黏度、提升运行压力,并在进柱端引发沉淀风险。
PH控制
• 建议范围 pH 6–8:保持蛋白构象稳定,减少极端pH对配基和基质的化学损伤。
• 对于构象敏感或易聚集的蛋白,可在洗脱缓冲液中添加温和助溶剂(如甘油、乙二醇)提高稳定性。
小结
疏水作用层析凭借高选择性、温和洗脱条件、特定杂质的高效清除能力,已成为重组蛋白纯化流程中不可替代的单元操作。
典型应用场景包括:
1. 对活性保持要求高且能耐受高盐条件的酶、抗体等分子。
2. 电荷性质与杂质接近、难以通过IEX区分的蛋白。
3. 需要高效去除聚集体、疏水性HCP的工艺。
4. 盐析或高盐预处理后直接捕获目标蛋白。
通过合理选择配基、精确设定盐种类与梯度,结合pH等条件优化,并与AEX/TFF等单元操作协同设计,能在重组蛋白工艺中实现更稳健的纯度与回收率平衡。
订购信息

更多产品请至博格隆官方网站(www.bestchrom.cn)查询。
产品快速订购通道:请拨打热线电话:400-820-5172
或发送邮件至客服邮箱:info@bestchrom.com